

大安市舍力一中,位于大安市西部边陲小镇舍力镇内,始建于1958年。2004年更名为大安市舍力镇第一中学。2005年10月,喜迁教学楼,开创了大安市农村学校拥有教学楼的先例,现已成为一所乡镇级寄宿制初级中学,学校占地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6个,在校学生267人。

校园规划科学,环境优美。校园内花团锦簇,松柳成荫。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现有教职工61人,其中中共党员17人。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60人,学历达标率100%。
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式,实现基础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基于这样的思考,结合教育发展形势与本校实际,学校确定了“阳光教育 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以“突出党建引领 打造阳光教育”的工作思路,把“党建+”的工作模式将党建工作与学校办学理念、德育工作、教学工作、校园安全工作、乡村振兴工作、后勤管理工作相融合。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作用,努力办好乡村优质教育。

一、“党建+办学”树立品牌教育形象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紧跟国家教育改革形势以“规范化、特色化、高质量,让乡村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为目标,凸显“阳光教育特色”,营造“共同成长”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重点打造敬业奉献,敢于担当的领导团队,师德高尚、综合业务素养高的教师队伍;培养爱党、爱国、有理想的“阳光少年”。

二、“党建+教学”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支部党员思想统一,干劲十足是推动教师队伍向前发展的动力之源。学校充分发挥党员教师课堂引领作用,以“双减”为背景,以特色活动为载体,以“党员教师示范课”为主线,教师自主探索为基础,打造“阳光教师”专业化成长新模式。

三、“党建+德育”抓牢校园意识形态
1.传播红色基因,加强精神引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底色。”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打造特色育人文化,对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育人宗旨,结合学生实际制定“阳光少年”培养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特色活动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结合传统节日、重大节假日开展“雷锋精神永放光芒”“劳动最光荣•包出健康,包出快乐”“我们的节日•端午”“纪念五四活动104周年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色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养成良好习惯,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
2、家校携手,创建和谐育人环境。家校合作是现代学校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平台,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每学期学校通过召开主题家长会帮助家长深入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同时组织教师进行家访,深入到学生家中与家长沟通,为了解学生在家情况创设有利条件,教师为学生的家庭教育出谋划策也使家长心明眼亮。

各项特色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孩子们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也感受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争先的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打造了学校和谐育人、立体育人的良好环境。
四、“党建+扶贫”发挥基层支部作用
1. 发挥党员作用,“帮扶助学1+1”有实效。古人曰:“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关爱贫困学生,做好教育扶贫工作是学校一项重要工作,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学校设置专人负责建档立卡学生信息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党员作用,开展“扶贫助学1+1”活动,党支部17名党员与贫困学生家庭一对一结对帮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将党的温暖送到贫困学生家中。

2.凝心聚力,乡村振兴献力量。为切实落实好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学校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带领全体教师深入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第一线,深入走访贫困户家中宣传教育、医疗政策,结合贫困户生活实际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帮助解决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扶贫工作中,全体教师竭尽所能为群众排忧解难,收获了贫困户的信任与支持,人民群众也收获了党的惠民政策带给的满满幸福感,这也为我们的工作注入了无限动力。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求真务实的工作换来的终将是硕果满园的喜悦。在教书育人中,舍力镇第一中学将“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克服工作中的弱点,在教育教学一线中勇于担当作为,甘于牺牲奉献,充分发挥基层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的作用,打造阳光品牌教育,让乡村的孩子享受到更加温馨优质的教育。
责编:崔振新 张靖群 复审:赵丽艳 高倩
终审:程树江 监制:孟庆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