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一个不断刷新笔者认知的地方。
前些天,看央视新闻,这个平日低调透明的省份,不声不响就弄出个“爆款无人机” 。
把关键词入搜索框,好家伙,没想到还是个全球首创。
近日,在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吉林展团,亮相深圳。
交易会上,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科研人员自主研发制造的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正式亮相。这款无人机采用全球首创的“双飞翼+多旋翼”气动布局,可实现竖直状态下的垂直起降,起飞后又可实现正常的平飞。
本领有多大?
这么说吧,与常规固定翼飞机相比,其占地面积大大缩小。可实现无人机在零下40摄氏度、海拔5500米以及在7级强风中正常起降飞行的多项性能极限。无人机整机加载重为50公斤,带载能力17公斤左右,续航时间可达4个小时,未来可在电力、林业、应急、测绘等领域广泛应用。
多说一句,“爆款无人机”整个研发过程历时15年,如今订单激增,正加快量产。
你可能有所不知,在科技创新领域勇闯“无人区”,吉林是有大把名片“加身”的。
新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第一辆汽车、第一列铁路客车、第一台电磁式电子显微镜、第一架单反相机、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块合成橡胶、第一袋化肥……都诞生与此。
掐在手里的牌面,更是“王炸”。
11月25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排名上升的地区有10个,吉林省排名上升6位,上升幅度全国最大,位列第一。
同时,吉林拥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科院长春“一院三所”为代表的诸多大校大院大所,每10万人口中博士生就超过100人,居全国前列。
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吉林大学马琰铭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张学军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里科气”需要土壤,这是公认的事实。
早在2021年12月15日,吉林在东北率先获批建设创新型省份。此后,吉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担任双组长的创新型省份建设领导小组。
从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到推动双链融合,从引才育才到打造创新生态,成果频出。
中车长客时速600公里列车首次悬浮运行;
“吉林一号”卫星“体重”越来越轻;
红旗全新混动专用氢能发动机首台A样机成功试制下线:
……
不得不说,在追求“科里科气”的这件事上,吉林人绝对有发言权。
上述片段,笔者能够感受到,当前吉林振兴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20年后,东北振兴被寄予了更高期望。
吉林,这样“抢”时光。
除了骨子里的倔强,是不是心里还偷“藏”一个率先突破的“小目标”?
今年,中国电影市场很热闹。
国产影片频频“破圈”,一部部制作精良的影片接连上映。
笔者是个“老影迷”,也赶了好几个“夜场”。
观影,总是要有观后感的。
如果选出一部最爱?毫无疑问是《长安三万里》。
这部影片除了剧情和人物的巧妙选取与设定。更令笔者都难以忘怀的,是它的诗,
一句一句,一字一字,都敲击着心钟。
其中,尤爱李白《上李邕》中的那句经典:“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想起这诗,其实也是想起了吉林。
不畏“严寒”以辟新,它不就是诗中那个大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