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在门诊会遇见愁眉不展的患者,他们有多种身体不适,是急诊科、心内科、神经科、老年科的“常客”,一年反复就诊、住院多次。医生们反复检查,检查基本正常,不支持他们目前的不适症状。家属积极地问询,让很多医生挠头,这患者到底得了什么病?患者也十分痛苦,甚至有很多患者说自己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各大医院都检查了,检查的单子摞成半米高,就是没有医生能说出怎么回事。那么这是什么病让患者痛苦,让家属疲惫,让医生不解?
躯体形式障碍(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分为“躯体症状障碍”“疾病焦虑障碍”等类型)是一类以身体不适为主要表现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因疼痛、疲劳等症状反复就医,但医学检查难以找到明确病因。这种障碍并非“装病”,而是患者真实感受到痛苦,并伴随过度焦虑或对健康的过度关注。
1.无法解释的身体症状
症状可能涉及多个部位,且可能随时间变化,常见的症状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肌肉系统症状:肌肉酸痛、活动不灵、肌肉抽动、肢体抽动、牙齿打颤、声音发抖。
感觉系统症状:视物模糊、发冷发热、酸软无力、身体刺痛。
心血管系统症状:心动过速、心悸、胸痛、血管跳动感、昏倒感、心搏脱漏。
胃肠道症状:吞咽困难、打嗝、消化不良、腹胀、恶心、腹泻、便秘、体重减轻。
呼吸系统症状:胸闷、窒息感、叹息、呼吸困难。
泌尿系统症状:尿频、尿急。
情绪问题:愁闷、丧失兴趣、缺乏愉快感、心烦、担忧、不安、怕独处。
睡眠问题:入睡困难、易醒、睡得不深、多梦、梦魇、夜惊、醒后疲倦。
2.过度的心理困扰
患者对症状感到强烈担忧,或过度关注健康,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反复就医、频繁更换医生,即使检查正常仍无法安心。过度搜索健康信息,陷入“疑病循环”。因担心症状而回避活动(如运动、社交)。
这类病因复杂,通常为多因素共同作用。
生物学因素:遗传易感性、疼痛感知异常、神经系统敏感度高等。
心理因素: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倾向,灾难化思维(如“胸口疼一定是心脏病”“喘不上气了,好像自己要过去了”等)。
社会因素:长期压力、童年创伤、家庭成员过度关注疾病等。
需由专业医生(如精神科医生)通过以下步骤综合判断:排除器质性疾病,通过体检、实验室检查确认无生理病因。了解症状持续时间、对生活的影响及心理状态,可进行相关量表检查及脑功能检查辅助诊断。
1.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及苯二氮卓类药物,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及躯体不适症状。
2.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调整对症状的灾难化认知,减少过度就医行为。正念减压训练、冥想、放松疗法等;学习接纳不适感,放松紧张的肌肉及神经,缓解焦虑。
3.物理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生物反馈治疗、放松训练、光照治疗等。
4.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减少健康信息搜索。
1.及时就医:优先排除器质性疾病,再考虑心理因素。
2.理解疾病本质:这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一种需要干预的生理—心理交互问题。
3.家属支持:避免指责或过度关注症状,鼓励患者参与社交和康复活动。
躯体形式障碍可能长期存在,但通过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早期干预和心理疏导尤为重要。若您或身边的人出现类似困扰,请尽早寻求精神科或心身医学科帮助。通过科学的治疗,患者可以逐渐减少对症状的过度关注,重新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原标题:【聊聊“心理”话】(41)反复躯体不适,该看哪科?
信息来源:吉林卫生健康
初审:张靖群
复审:高倩 赵丽艳 终审:程树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