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访谈|江宁婆婆:AI诈骗,中小学生怎么防?
“明星好友”“免费送游戏皮肤”……这些网络陷阱可能盯上了你家孩子,要当心!
近期,多地曝出中小学生被骗案件,损失从几百元到数万元不等。如今的AI技术已能实时伪造熟人声音、外貌,连亲人都难辨真假。
面对飞速发展的AI技术,如何防诈反诈?被网友称为“江宁婆婆”的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民警王海丁为您抽丝剥茧。
“江宁婆婆”在接受新华访谈专访时表示,缺乏社会经验、易轻信“福利”“中奖”等话术、沉迷网游交易、对生物识别信息(指纹、面部)无保护意识等,都是孩子易遭电信诈骗的主要因素。“中小学生对于新生事物,比如新科技所带来的这些电诈手段,其防范能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他们很容易轻信别人,成为电诈案件精准实施的对象。对此,“江宁婆婆”支招:“任何跟你在手机、互联网上,或者社交媒体谈论到钱的人,你都要小心了!”
对此,“江宁婆婆”表示:“如果只泄露了一些信息,比如说名字,可能不会那么危险。但是如果银行账号或者是手机号等比较重要的信息也发生了泄露,那么你的这个紧急处理动作就要快了!”首先要报告自己的父母或者老师,请当时的监护人去帮忙报警,或者是联系一些必要的监管部门来迅速处置。如果父母老师不在身边,可直接拨打反诈电话96110。
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诈骗分子也不断翻新诈骗手法。帮助孩子防诈反诈,家长是第一责任人。“江宁婆婆”建议家长加强终端管理。关闭免密支付:游戏端、微信和支付宝均需设置支付密码进行定期查账:每周检查孩子的账户流水,发现异常立即冻结举行模拟测试:用新闻案例提问(如“网友要送你游戏装备,但需先付运费怎么办?”)约定反诈暗号:与孩子约定“转账必核对口令”(如只有家人知道的密语)开展举报教育:教会孩子通过“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举报涉诈线索头像/ID隐私设置:避免在社交平台使用真人照片、学校标志生物信息保护:不让孩子随意录入指纹、刷脸(特别是非必要App)等密码分级管理:游戏账号密码≠支付密码≠社交账号密码提醒孩子:一旦发现信息泄露,立即告知家长,修改所有关联密码,保留证据报警。收到可疑链接,第一时间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一键检测。
中小学生防诈骗,需要全民共同行动起来。对此,“江宁婆婆”建议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的培养,定期开设反诈课,进行情景模拟课、场景演练等等,同时应加强对相关平台的监管,认准认证平台标识。“如果孩子们在中小学生阶段就建立了反诈意识,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他们的防骗、识骗能力,有可能对将来整个人生的发展都产生正面引导的作用。”“江宁婆婆”说。
原标题:AI诈骗,中小学生怎么防?
信息来源:新华网
初审:高雨
复审:高倩 赵丽艳 终审:程树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