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专家介绍,黑眼圈的成因,从西医和中医的视角看各不相同。西医看来,导致黑眼圈的形成分别是:色素型、血管型、结构型、混合型。色素型黑眼圈是遗传、日晒或炎症后色素沉淀导致眼周表皮或真皮色素增加,表现为棕灰色或黑色,也就是像哪吒一样,天生“自带”。血管型黑眼圈是熬夜、疲劳等导致眼周血液淤滞或眶周皮肤变薄、透明化,血管显现,呈现为蓝紫色或粉红色,这种类型常见于年轻人。(年轻人:我们都是龙族,名叫“熬夜”。)结构型黑眼圈是眶周轮廓在日光下形成的自然阴影,通常伴有泪沟眶下脂肪疝降起、眶周皮肤松弛及由于软组织或脂肪减少所致骨性结构突出,随年龄增长易出现。

混合型黑眼圈是以上多种类型并存,在临床上最为常见。中医认为,黑眼圈与脾、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是脏腑失调的“警报器”。
脾虚湿盛、肝郁血瘀、肾精不足等都会导致黑眼圈的形成。脾虚湿盛是水液代谢失常,湿气上泛眼周,多发于儿童。

2
对儿童来讲,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应为每天10至13小时,学龄期儿童每天9至11小时。对成人来讲,最好能保证7至8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修仙”。在眼霜选择与使用上,色素型黑眼圈人群应使用含维生素C、熊果苷等成分的眼霜,抑制黑色素生成。血管型黑眼圈人群应使用含咖啡因、维生素K等成分的眼霜,促进血液循环。按摩眼睛时使用正确的手法。无名指轻点眼霜,从内眼角按摩至太阳穴,促进吸收。抗氧化饮食。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如柑橘、坚果),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控盐控糖。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高盐饮食及过多糖分,防止眼周暗沉。

使用“20-20-20法则”,每用眼20分钟,远眺20英尺(约6米)外,至少20秒。冷热敷交替进行。熬夜后用冷毛巾敷眼收缩血管,疲劳时热敷促进循环。每日户外活动。多在户外散步,吸取新鲜空气,强健脾胃。眼周按摩。食指轻压眼周穴位(如睛明、攒竹),促进血液循环。此外,可以用冷藏绿茶包敷眼睛,淡化色素。或者用红糖温敷眼睛,将红糖加热至温热,用纱布包起来,敷眼周改善淤血(儿童需谨慎)。注意:所有医学干预方式需在正规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中医调理:补脾祛湿(如四君子汤)、疏肝理气(需专业辨证)。医美手段:激光祛色素、填充泪沟(适合顽固性黑眼圈)。
信息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