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扶贫帮困“走亲戚”,特色产业发展焕发生机,农村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工程、易地搬迁等扶贫项目精准落地,道路、学校、卫生室等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升……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里,行走在江城大安沃野千里的村村落落,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宏伟的小康梦在这片土地正逐步变为现实。
产业富民,让百姓的腰杆“硬起来”
走进太山镇宝石村魏亚贤的院子,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门前小院里,绿油油的青蒜长势喜人。魏亚贤老伴去世后,独自一人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人穷不能志短”,勤劳朴实的她不坐等政府和社会的救助。近年来,市里大力扶持贫困户搞庭院经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她抓住机遇,在自家小院里种植青蒜,土地价值得到了最大发挥,仅靠庭院经济这一块,预期就可收入8000多元,足够一年的花销。
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个个扶贫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张张笑脸洋溢在贫困户脸上……凭借产业扶贫栽下的“摇钱树”、形成的“聚宝盆”,我市变“输血式”为“造血式”,为往日贫瘠的土地注入产业活水,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甩掉了“贫困帽”,踏上了小康路。大安市加强对2016—2018年以来投入的3936栋大棚和40万头畜禽管理,保证贫困户、合作社、龙头企业都能按要求组织生产,资产不流失,实现稳定增收。2019年出台了《种植业发展庭院经济实施的方案》,对2016-2018年已脱贫户和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平方米补贴3元,非贫困户每平方米补贴1元,市财政列支补贴资金1600万元用于扶持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全市发展庭院经济34160户,并在全市18个乡镇、223个行政村设置493名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达到行政村全覆盖、贫困户全覆盖。
在打好打赢全市脱贫攻坚战的大决战中,旅游扶贫成为我市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按照“旅游+”的扶贫模式,我市在在波光粼粼的嫩江之滨、在牧歌悠扬的苇场草原、在碧浪无边的沃野平畴等地着力打造文化底蕴厚重、地方特色鲜明、乡愁浓郁的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引来八方游客。引导、支持全市有条件的贫困户开办农家乐,对已经开办的贫困户农家乐进一步完善证照、健康运营,实现稳定脱贫。依托“美丽乡村”和“一村一品”,在现代农业发展、美好乡村建设中嵌入旅游元素,鼓励引导农民以土地房屋、投资投劳等方式参与旅游发展,实现“田园变游园、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各乡镇坚持差异化发展,开发了一批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乡村旅游。深入挖掘捺钵文化、渔猎文化及机车文化等内涵,完善全域旅游规划,大力发展草原湿地旅游,推进“一区三镇”项目建设,带动文旅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进农村的有利契机,定制月亮泡野生鱼、坨坨寺小米、姜家甸韭菜花、芦苇画带有文创理念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通过“线上引流、线下导流”的方式,助力旅游发展。
我市紧紧围绕瓜果、特色作物等富民产业,开发适应电商物流标准和网购家庭消费需求的优质网货,激活了精准扶贫一池春水。2019年1-5月份,全市实现网上交易额3780万元,其中下行交易额2860万元,上行交易额920万元;全市物流累计单量100万单。就业培训是对接“金饭碗”的助力器。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我市积极开展扶贫保洁公益性岗位安置工作,全市18个乡镇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共3364人。开展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培育返乡创业带头人94名,带动就业3642人,贫困劳动力2815人,平均每人每月劳务收入2000元以上。
信息来源:安宣
编辑:张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