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黑龙江的林场、乡村、高校等考察调研,期间专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谋划部署东北全面振兴。
在座谈会上,总书记深刻阐述东北地区肩负的重要使命,深入分析东北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对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作出部署,为东北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指明了前进方向。
白山黑水之间,重振雄风恰逢其时。
《时政微观察》与您一起,看东北全面振兴的“天时地利人和”。
“
“天时”
:新时代新机遇
△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汽车驶下装配线。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战略。东北地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国防安全的战略地位不断夯实。
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我国发展大势,深刻指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东北把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凸显东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洪向华在接受《时政微观察》采访时表示,东北有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良好工业基础和产业链条,从国家整体布局来看,需要进一步发挥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
△在辽宁大连市辽宁港口集团大连港集装箱码头,货轮在装卸集装箱。
锻长板、补短板,东北全面振兴的“必答题”。
“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之行中首次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东北‘换道超车’的重要抓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和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在接受《时政微观察》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东北要摆脱历史包袱轻装前进,必须着眼于新的增长引擎,瞄准面向未来的、能起到先导性和未来支柱性的产业,瞄准引领性的、原创性的、交叉融合性的技术,瞄准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的产业形态。
洪向华认为,“新质生产力”就是新的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三要素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素质要得到全面提高,包括劳动工具在内的生产资料都要增加科技含量,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来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塑造新的发展赛道、赢得发展主动权。
“
“地利”
:区位优势独特
△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千万亩良田
△2023年8月31日,工人在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水电分厂重型车间作业。
观“地利”之便,还要跳出东北看东北。
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如何深刻领会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王福强认为,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东移,东北亚会成为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引擎。而我国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从国际联通的角度来看,目前东北是属于前沿的。
△2023年8月24日,参观者在第十四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现场选购尼泊尔特色商品。
“
“人和”
:精神底蕴深厚
实现东北全面振兴,人的因素至关重要。
“东北人才不少、技术基础雄厚、干部素质也不错,往往就缺一点创新精神和思想格局。一重抓了这块短板,各方面工作都上来了。可以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2018年金秋,习近平总书记赴东北三省考察,在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调研时感慨,“在这里,我能感到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爱国心、创造力,坚定了大家一道实现百年目标的信心。”
这里有一脉相承的拼搏精神、奋斗精神、创业精神——
东北抗联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里,藏着东北屡创奇迹的“精神密码”。
洪向华表示,这些精神资源是我们独有的,是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对于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里有鼓足干劲的人们,一步步夯实大国重器的产业根基——
黑龙江省内有700多个科研机构和80多所高校,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沈鼓集团自主研发我国首台套年产150万吨乙烯装置大型压缩机组;哈电集团研制的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推动中国水电向世界水电“无人区”迈出坚实步伐……
△2022年10月17日,位于吉林长春的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在卫星总装测试大厅进行相关测试工作。
△游人在吉林长春市九台区清水村千亩苗木花卉休闲旅游观光产业园区参观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