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岗子镇牢牢抓住脱贫攻坚中党建引领这一“牛鼻子”,牢固树立“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检验党建看脱贫”的理念,抓班子、强队伍,树导向、增活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
最近一段时间,于万宝多了一个习惯,每天都早早地来到种植大棚,查看秧苗长势,看着满棚绿油油的秧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李静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于万宝:2017年实施易地搬迁政策后,我就想能不能与镇政府、贫困户合作采取“政府+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扩大合作社服务范围,带动更多人致富。

65栋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秧苗郁郁葱葱。在建设之初,为了加强对致富带头人的培养、选对“领头羊”,大岗子镇党委大会小会上没少研究。决定支持双岗山村党支部副书记于万宝创办的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政府+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发展。

大岗子镇党委书记 尚俊成:通过多方面衡量,最后落在了于万宝身上,他既是党员又是致富带头人。

成立棚膜园区,形成规模经营,并与域外蔬菜贸易公司签订了订单回收合同,这种“规模种植,保障销售”的做法,不仅带动贫困户发展棚膜经济,带动全镇328户一星级贫困户年底分红,又有大量用工需求,解决镇区剩余劳动力务工,增加收入。

大岗子镇党委书记 尚俊成:现在全镇有170人到合作社打工,每天每人都有近80元的收入。

易地扶贫搬迁后,镇党委深入整合资源,打造“七村联建”党群服务中心,整合民政、社保、信访、司法等10余个部门为村民服务,设置多个活动室和党性教育基地,真正实现“一站式办公”、“一张网服务”“一体化教育”。

优化资源聚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依托上级组织部门下拨党费,七村打捆使用,三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7.5万元。发展养鱼、蛋鸭、河蟹项目,达产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依靠土地流转,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种植模式,发展本土经济。依托搬迁项目,让老百姓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抓好抓实驻村干部,留下一支“不走的队伍”。集体搬迁后,群众集中好管理,驻村干部常常开展“小区夜话”,询问贫困户家中烦心事、难心事。开展“第一书记代言”活动,为贫困村、贫困户土特产品代言,助力脱贫攻坚。

通过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宣传十九大精神和党的大政方针、惠农政策,让村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积极发挥离退休老党员优势,帮助化解矛盾、义务讲解、义务服务等,2019年大岗子镇离退休党支部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随着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在悄然转变。

大岗子镇党委书记 尚俊成:继续抓好搬迁后的党建工作,发挥好“七村联建”党群服务中心作用,扩充便民服务,优化人居环境。抓牢夯实党建基础,选优配强村书记队伍,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信息来源:大安电视台《大安新闻》 记者:张李秋 武毅
编辑:张爽
主办:大安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