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会战】我市发展黄菇娘种植 “小甜点”蝶变“产业龙”

时间:2020-05-01 17:56:09 来源:fish

分享到:
黄菇娘又名灯笼果,是吉林老百姓熟悉的水果“小甜点”。我市的黑油沙土地,特别适合黄菇娘生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通过打通资金、技术、品牌、销售等堵点、难点,黄菇娘撑起脱贫产业龙头,曾经不起眼的灯笼果化身为脱贫路上的“红灯笼”,照亮贫困群众的生活。

 
种植黄菇娘,是杜长明家传的手艺。过去,家里巴掌大的小院是他施展手艺的舞台;现在,30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成了他脱贫致富的主战场。
 


月亮泡镇殿元村 杜长明:我们这块菇娘都是绿色食品,用的都是有机肥,还有农家肥,不愁销路。
 


销路不愁,让杜长明这些老把式信心满满。可在当初,包保干部刚提出把种植黄菇娘作为脱贫产业的时候,杜长明还打过退堂鼓。虽然黄菇娘每公顷的纯利润至少1万元,但它对光度、温度要求高,想丰收就得盖大棚,前期投入钱从哪儿来?即使果子种出来了,后期的销售也是问题,如果不能形成规模,销路很难打开。
 


月亮泡镇殿元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张金祥:我们把原来农户散种的黄菇娘,通过我们做思想工作,集中连片。
 


规模经营的问题解决了,市政府又统筹财政补贴、扶贫资金,建起11000多栋大棚,把参与黄菇娘种植产业的农户集中纳入3个黄菇娘棚膜经济园区。前期筹划到位,让产业发展后劲十足。我市的黄菇娘种植很快突破3万亩,年产量超过3000万斤。然而,在第一季果实即将成熟的时候,新的问题出现了——销售渠道没能与生产同步,丰收的黄菇娘面临滞销危机。市政府迅速调整思路,筹划上马电商产业园,在京东、淘宝、供销e家等知名电商平台开设特色馆,展开“云推销”。果浆饱满、口感香甜的黄菇娘很快打出了名头,销售半径跨出山海关,还创造了20分钟突破1000单的纪录。
 


市扶贫办副主任 王永泰:有3000多名贫困劳动力到黄菇娘种植大户大棚里参与采摘,田间管理等工作,每天能有100到150元左右的收入。
 


曾经的“小甜点”为贫困户换来了真金白银。2019年,我市又重点解决了黄菇娘品牌、商标、质量体系等诸多短板,年产值超过两亿元。黄菇娘也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黄菇娘真正成为当地助力脱贫致富的“产业龙”。按照黄菇娘产业的打法,我市共发展出水稻、花生、粘玉米、葵花、沙棘、西甜瓜、肉食鸡、白鹅、生态鱼、优质猪、草原羊12条“产业龙”。4月11号,我市脱贫摘帽,17813户31941人脱贫,9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市委副书记 薛丰刚:下一步我们想把黄菇娘产业纳入乡村振兴,助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力争在种植面积上达到5万亩,产值也力争翻一番,也为咱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信息来源:大安电视台《大安新闻》  记者张李秋 武毅

编辑:张爽

主办:大安市融媒体中心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