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美丽乡村入画来 ——大安市以脱贫攻坚为统领推进高质量发展纪事 ​

时间:2019-08-22 19:05:16 来源:fish

分享到:


      洁净平坦的乡间小路上,调皮的小孩你追我赶,乡村里,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在成荫的绿树下拉着家常……如今,这样和谐的景象在大安市月亮镇先进村随处可见。说起这几年的变化,村民们都自豪地说道:“有了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我们的日子一步步变得舒心起来。

  这一幕,既是大安市脱贫攻坚奔小康路上的一个缩影,更是一张真切生动、充满希望高质量发展的“大安画卷”。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大安市精准施策,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三率一度”指标体系,补短板、强弱项、抓提升,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全年脱贫5857户、10491人,贫困村退出79个,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3%。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具有大安特色的康庄大道。

  产业先行 练就致富“真功夫”

  两家子镇同德村村民李凤胡因家中失火,自己也不慎烧伤,为治病拉下40多万元的饥荒,是村里村外出了名的困难户。自从大安落实了扶贫项目,他和其他贫困户们申请支起了蔬菜大棚,脱贫路上大步向前走。“分红、种地,一年收入超过了2万多元,我家的穷帽终于摘掉了。”增收簿上,字字清晰,党的好政策暖了他的心。

  “过了这么多年穷日子,从来不敢有别的想法。如今在党的领导下,我加入了村里的龙鑫养殖农民合作社,每月有了固定收入,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了!”四棵树乡四棵树村贫贫贫困户吕德权高兴地说……

  一张张笑脸,源自大安市大力实施的产业主体带动脱贫模式。产业的植入让一个贫困乡村不仅富了起来,而且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再到贫困户享受政策补贴,大安市持续因地制宜对各个贫困村实施产业项目开发,产业扶贫工作全覆盖。

  “多亏市里的手工编织职业培训实际传授给我们手艺,帮助我们开辟创业新途径。现如今,我在家就能通过网店,把自己手工编织的东西销售出去,让自己多了一份收入,走上致富的道路。”参加第三期职业培训会的学员张珊珊激动地说。

  在大安市的就业扶贫道路上,张珊珊绝不是一个特例。2019年,大安市建立贫困人口就业动态台账,登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9497人,开展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5次,各乡镇基层平台开展招聘对接活动56次。举办劳务技能培训15班次,共培训贫困劳动力430人,域外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795人,域内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377人。为农村返乡创业人员发放贷款350万元,扶持创业35人,带动就业105人。

  随着一个个精准扶贫特色产业的实施,金融扶贫、就业扶贫、农产品保底销售增收和品牌创建等致富产业链也日臻完善,大安市在脱贫摘帽后已不知不觉走出了一条产业“造血”、长效脱贫的致富新路,并在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平,越来越顺。

  宜居宜业 秀出美丽“新家乡”

  “一年收成靠天,交通全部靠腿,孩子上学、吃水用电不方便,老旧土户一遇下雨,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患上疾病只能强忍着,要是遇上个雨雪天气,最愁的是如何进城。”简单的话语道出了贫困群众的无奈,这些曾经的苦难记忆,对于已经搬出偏远村屯的大安市大岗子镇欧力村的搬迁户来说,已经彻底成为历史。为让群众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大安市用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在大岗子镇实施易地扶贫整体搬迁工程,安置新区——港上明珠分两期先后告竣,总计35栋。大岗子镇7个村19个自然屯2023户、5680人实现了整体搬迁。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大岗子镇农民开启了梦寐以求的安居脱贫的圆梦之旅。

  不光告别破旧的土房、泥泞的村道,如今,干净整洁的硬化路、绿树成荫的休闲小广场、种类多样的健身器材在大安市各乡村随处可见,大家伙可以随心所欲地晒晒太阳,扭扭秧歌……为了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大安市坚持配套先行,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高群众幸福感为出发点,清理陈年垃圾、美化庭院,并在村屯设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风廉政、传统风俗、脱贫攻坚等内容的宣传标识,全力建设美丽整洁的新家园。

  厚植沃土 绽放大安“新魅力”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如今的大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如和煦春风,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精准扶贫以来,大安市坚持大扶贫格局,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引导贫困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增强贫困人口“自强、自信、自立”底气,大安市通过精神物质双重激励,教育引导群众愿脱贫、会脱贫、能致富,提高贫困人口内生发展的能力。在党和政府的引领带动下,涌现出了如杰出乡贤之星安广镇永强村村民王忠江、海坨乡黑山村村民姚秀凤,致富之星海坨乡前进村村民盛桂玲、月亮泡镇先进村村民杜喜军等一大批脱贫攻坚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这些先进典型,不仅成为新时代大安人致富奔小康的标杆,也成为江城大地上最美丽的风景。

  实现高质量发展,稳步迈进小康,实现乡村振兴,不仅美在环境,更要美在心灵、美在文化。在海坨乡三业村,只见一排排农家小院,映衬于干净整洁的环境之中,农家院外墙上绘制的一幅幅栩栩如生、图文并茂的宣传画,把以前单一的墙面打扮得韵味盎然。走在村里,经常可以看到村民们在文化墙边驻足观看,述说着画上的内容。村民们感叹道:“以前的空墙面上总是乱七八糟的小广告,如今制作了这么好看的文化墙,上面的惠民政策一目了然,这就是大家的小课堂,既美观又可以随时为我们学习充电,真是一举多得。

  为了营造良好的氛围,大安市下发了《关于评选文明之星的方案》。在严格程序的基础上,18个乡镇开展了文明之星评选,并上报邻里互助之星、最美庭院之星、孝老爱亲之星、创业带富之星、励志脱贫之星、自强持家之星160名。2018年又制订了《大安市农村“一创两评”活动实施方案》和《大安市志智双扶三年专项行动方案》,全面推进文明乡村和文明之星创建活动,从上报的文明乡村28个,五星级文明户112名和文明之星147名中择优筛选评选文明之星10名、提名10名,文明乡村10个、提名10个。现如今很多村屯以前的“闲人”,在帮扶责任人的开导劝解下,在身边的先进典型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改往昔吊儿郎当、游手好闲的毛病,选择了职业技能护工、家政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有的还被推选为村级生态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岗位。

  伏牛昂首志当远,不用扬鞭自奋蹄。今天的大安,沃野千里,生机蓬勃;今天的大安,村民生活幸福安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致富路上更有奔头。未来的道路上,大安市的干部群众将“实”字当头、“干”字为先,在实现高质量发展,阔步迈向小康的道路上昂首前行。


信息来源: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王星植 通讯员 刘大易 文/图


编辑:高 倩

主办:大安市融媒体中心







热门评论